Post-Image

簡介間質幹細胞的基礎研究與臨床運用

當一個受精卵在輸卵管形成後,起始分裂的16個 細胞,叫做全能幹細胞,它們可以變成身體所有的器官、組織,然後才慢慢分化成中胚層、內胚層及外胚層細胞,而間質幹細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 就是屬於中胚層細胞,它最後會分化成脂肪、骨骼、軟骨、肌肉、靭帶,甚至神經、血管、心臟、胰臟的 β 細胞以及腎臟等,儘管我們對於這類「胚胎幹細胞」的研究已很清楚,但畢竟受到道德、宗教、政治等因素的影響,發展過程有許多顧慮。

另一方面,我們也朝向「成體幹細胞」的方向努力,因為其比較單純,目前也有很多新的突破,今天談的是間質幹細胞。

自從 1970 年 Friedenstein 等1在骨髓中發現了另外一種像纖維型態的幹細胞之後的10年,都沒有什麼特 別的進展,直到 1980 年初才由 Arnold Caplan正式命名為間質幹細胞2,科學家才對間質幹細胞才慢慢做了深度的研究。在介紹間質幹細胞之前,先為大家介紹幾個簡單的名詞:

  1. 萬能(totipotent)幹細胞-泛指受精卵形成後,從 1 個受精卵分裂至 16 個細胞,這 16 個細胞中每個細胞,都可以獨立分裂分化成我們身體的任何細胞,這種胚胎幹細胞就是萬能幹細胞。

  2. 全能(pluripotent)幹細胞-經過胚胎分裂成16個細胞後,形成囊胚,其中所含的內細胞質塊,可分化成 3 個部份: 1.內胚層、2.中胚層、3.外胚層,這三個胚層的細胞稱之為全能幹細胞。

  3. 到了分化成系統之後,這些細胞就稱之為多能 (multipotent) 幹細胞。

間質幹細胞就是屬於多能幹細胞,它並無法像全能、萬能幹細胞那樣可以自己生自己,永生不死。

特性

間質幹細胞有 5 個特性3:

  1. 有黏著性-很容易沾黏到有膠質的物質上。

  2. 有聚集性—會有群聚效應(CFU—Cellular Forming Unit)

  3. 它有特殊的表面抗原: CD146 (MUC-18)、 CD29 (integrin beta-1) 、 CD116(CIAM)、CD102(ICAM)、CD105、CD90、 CD73及SH3。另外有些比較年輕的MSC有一些特殊的抗原:SSEA-4(stage specific embryonic antigen-4)、EPO-R、STRO-1等。

  4. 會分化成中胚層組織如:骨骼、軟骨、脂肪、血 管、肌肉等。同時在特殊的環境指令下,還會轉分化(trans differentiation)變成外胚層(如神經、皮膚)或內胚層(如心臟、肺臟、肝臟、腎臟等等)

  5. 免疫調節功能—這個免疫調節是指:當我們免疫過頭(over expression)時,幫忙壓抑。而當我們免疫不足時,MSC會幫忙增強免疫力。(尤其當我們接受化療、放療後,MSC的角色是可以幫忙我們增強抵抗力的)。

功能

對於間質幹細胞的修補組織功能上,事實上MSC 並不是負擔重要的修補工作,它是一個指揮官的角色,它只是統一協調並喚醒各組織的前驅細胞(progenitor cells)去修補它們家自己的問題,包括心臟修補、肝臟修補、胰臟修補、腎臟修補等。

這邊有一個觀念要先跟大家釐清:幹細胞治療絕對不是把我們的身體受損的組織,修補起來。 我們每秒鐘有將近150萬個血球細胞死亡以及增生。我們每天身體有將近50到70億個細胞死亡、重生。這中間有將近20億個細胞數目的差距。目前主要是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指出生到18歲,這個時期我們新生的細胞會超過死亡的細胞,所以我們會慢慢地長大,而18歲到35歲這個階段是屬於平衡狀態,大概死多少細胞就會生多少細胞,過了35歲我們身體就會開始漸漸衰老,主要是我們生的細胞無法補足死亡的細胞,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疾病的產生,也會讓我們死亡的細胞越來越超過新生的細胞,最後衰老而亡。而我們幹細胞治療每次給予的大約是8000萬到1億個幹細胞,相對於身體每天都有50到70億個細胞新生,我們能夠幫忙調節整個身體受損的細胞幾乎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幹細胞治療主要是如何喚醒我們身體的原始幹細胞,讓身體能夠恢復到35歲以前,死多少補多少。詳見本文

同時要做組織再生的工程至少要有3個條件4:

  1. 具有分化及修補能力的細胞。
  2. 要有能培養這些細胞的適度營養液。
  3. 要有一些基本架構,同時這個架構必須能讓細胞生長,分裂及分化成架構上的樣子。

在臨床上MSC的工作主要是:(1)幫忙恢復及修復受傷的組織;(2)幫忙造血幹細胞( hemopoetic stem cell)能平安順利的移植到該到的受體中;(3)調節免疫系統,包括移植後的免疫反應。

間質幹細胞的免疫調節功能

因為他們含有我們免疫細胞最重要的辨識系統, MHC(major histocompability complex主要組織相容性 抗原複合體I及II),同時表面抗原中還含有:(1)淋巴球相關功能抗原;(2)血管內皮細胞沾黏因子;(3) 細胞內沾黏因子,不僅可抑制T細胞的活性,同時可 調節CD4+、CD8+的活性,同時也間接抑制樹突細胞,並減少這些細胞分泌一些發炎反應的細胞激素。

目前所知間質幹細胞的免疫調節T細胞的機轉是經由 TGF-β 的訊息,然後利用它本身的一種水溶性因子也 是一種酶稱為 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它把一個必需胺基酸-色胺酸 (L-tryptophen) 分解掉產生的 代謝物 N-formylnurenine ,它具有免疫調節的功能,而另外它還會分泌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s E2) 來修飾巨噬細胞 (macrophage) 以及分泌 IL-10 來調節免疫反應, 而間質幹細胞也會分泌一氧化氮(NO)對T細胞的調節抑 制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圖1的調節功能5。 不過這些作用,有個基本前題,就是MSC的量一定要足夠,至少MSC每公斤要150萬到200萬以上,這在正常人體的濃度是不太可能存在的,必須額外培養增生到一定的量後,再輸入體內作用。

來源

來源最多的還是我們的骨髓腔,它裏面的細胞中 1% 是造血幹細胞,只有 0.001%-0.01% 是間質幹細胞,感 覺上好像含量很少,但它卻已經是我們身體內含間質 幹細胞最豐富的地方了,其次如臍帶、脂肪組織、 皮膚、周邊血,甚至羊水、胎盤及關節液等,都有間質幹細胞,只是量太少必須靠一些特殊的培養技術來提高它的數量。目前主要來源為:臍帶及脂肪。但臍帶是異體的(目前法規不允許)。「脂肪幹細胞」我說一下我自己的經驗以及世界其他人的經驗—首先我要說明:脂肪細胞自身裡面是沒有幹細胞的。它們的幹細胞是脂肪外面微小血管上面的「管壁細胞」剝落後,轉化而成。而脂肪幹細胞是屬於比較老的幹細胞(因為脂肪不會複製)。

目前骨髓來源的幹細胞雖合法,但侵犯性太大,風險太高。而周邊血的幹細胞就是從骨髓來的,所以直接抽血培養(相較於抽骨髓),安全性、簡單性肯定較好!活性及修補能力與免疫調節能力,亦比骨髓好。

其實目前效果最好、免疫調節、抗發炎反應最佳,相對培養成本是最低的是「皮膚間質幹細胞」(因為皮膚 14-21 天就更新一次)

相較之下,若直接抽取自骨髓,容易抽到許多不成熟的幹細胞;既使用驅動因子(G-CSF),把骨髓的幹細胞驅動到周邊血(其實 99% 都會是造血幹細胞),會有許多副作用:包括:骨髓壞死、骨質疏鬆,甚至有9000-10000分之一會有「急性心肌梗塞」的機會。

因此,直接抽周邊血(不打驅動因子)當然既安全又簡單,又絕對都是成熟可以工作的幹細胞。(如果把骨髓當成新兵訓練中心,周邊血的幹細胞就是已經訓練好的戰士),只是周邊血的幹細胞都是屬於「暫時性 transient」的幹細胞,一方面非常稀少,一方面時間抓不準,就沒有。因為幹細胞在血中只是過客,它主要的目的地,不是血。所以雖然大家都知道,只要抽血培養間質幹細胞,但卻非常非常困難,因為如果在不打驅動因子的情況下,血中幾乎是沒有太多的間質幹細胞的(它們會在血中都是短暫的,主要是去各個組織器官內工作)。

很幸運的!我取得了這項技術的世界專利「自周邊血培養間質幹細胞的方法及其用途,專利證號:發明第 I656215 號」。目前與林口長庚大學合作,經過IRB核准進行臨床研究中,預計於明年(2021年)投稿國際期刊。

基礎研究

從基礎研究轉移到臨床運用的徑路上,有4個重要的幹細胞療法觀念及事情要確立並做到,才有可能往下走下去6

  1. 確定你的幹細胞不論是造血幹細胞或間質幹細胞,真的是有分裂分化能力且一直可以永生不死的幹細胞,幹細胞有他們的特殊的標籤及表面抗原,至少要具備這些特性,才可稱為他們是幹細胞,否則還可能有污染造成感染的風險,得不償失。現今很多招搖撞騙的幹細胞治療, 90% 以上的細胞都不是幹細胞,甚至不是「細胞」,治療怎麼可能有效。

  2. 對於間質幹細胞而言,他們的量本來就比較少,從骨髓抽出 1cc 的骨髓液中,造血幹細胞與間質幹細胞的比例約為 10000:1 ,數量這麼少,如何增加他們的數量是我們幹細胞療法很重要的工作,大部份的幹細胞在體外會因一直分裂而老化,數量更少,如何能增加這些幹細胞的數量,又還能維持他們的活性,為了解這個問題,丹麥的 Abdallah 等利用特殊基因活化幹細胞的終端酶轉化酶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的活性使幹細胞不容易老化,而可以大量分裂並使數量能增加,有些報告發現即使在實驗室儲存 25 年也還可保持他們的活性,不過這些被活化終端酶的幹細胞,平均也都只有半年的壽命,所以還是愈早轉移到人體愈好7

  3. 如何管控指揮這些幹細胞變成我們想要的組織。幹細胞可以分化成我們身體所有的組織、器官,間質幹細胞主要是分化成:骨骼、軟骨及脂肪組織,以及轉分化成皮膚、神經及內臟器官等,如何調控分化的指令,除了特殊的培養液之外,各種不同的生長因子也扮演重要的角色8

基本上有二種方式:

  1. 從遺傳基因特殊的傳譯因子,不同組織有不同傳譯因子著手,理論上雖可行,但要實際運用到臨床上可能很困難。

  2. 利用組織器官本身的特殊微環境,如利基(niche),這些微環境有這個組織特有的訊息及荷爾蒙以及生長因子,這種方法目前可以利用全球定量蛋白質體學的穩定同位素標記法,分析進一步受訊息影響的生長因子的蛋白質變化,並且能定量的確定要如何使幹細胞分化到我們想要的器官組織。

  3. 注射到人體血管內的幹細胞,如何穿透血管壁到確定的組織進行修補工作,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及難題,因為 Caplan 等人在 1994 年就發現,間質幹細胞,從靜脈注射進去後很難穿透我們的血管壁到特殊的器官上,最後大多都停留在肺泡內。後來 Dennis 的團隊在 2001 年及 Bentzon 的團隊在 2005 年也都發表過文章探討如何增加間質幹細胞治療的功效。近來 Francois 等在 2006 年 Stem Cells 上發表:利用局部放射療法,可以刺激並增進間質幹細胞修補的功效9。所以一些適度的壓力,不一定要利用放射療法,或許一些比較低劑量穩定的 LED 光療,也可幫助間質幹細胞進入特殊器官幫助修補的功效,這些適度的壓力調節還包括:暫時性的缺氧、暫時的熱效應等,都有待未來好好的研究,真正促使間質幹細胞能透微血管壁到重要器官的真正訊息及機轉,才能真正的讓幹細胞療法運用到臨床上。

臨床運用及成功個案

略,詳情請參閱作者投稿於《台灣醫界 Taiwan Medical Journal》之期刊 (54卷12期) - 簡介間質幹細胞的基礎研究與臨床運用。

結語

雖然許多實驗室及醫學中心都有令人滿意及期待的成果,許多文獻也把間質幹細胞形容的活靈活現,但真正它轉化成我們身體各個組織的詳細機轉及它的免疫調節機制,其實不是很清楚,許多醫學中心也做了許多實驗,雖然大多都很成功,或許沒有想像中的好10。但理論上它是可以修補我們身體中的所有組織。到現在為止,不論實驗室或臨床上,已經從骨骼的分化成功,到軟骨、心臟、神經都有成功的案例。尤其對於第一型糖尿病的問題,總部設在紐約的少年型糖尿病國際研究中心主任 Lewis 教授更預期十年之內可以把第一型糖尿病治癒,這中間當然要靠間質幹細胞的幫忙11

今年由於COVID-19的疫情,改變了全世界都生活。而肺臟嚴重損傷的患者,死亡率非常高,國際上陸續都有用間質幹細胞治療嚴重肺部疾病成功的案例。

所以間質幹細胞-它可視為我們身體組織的天使,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只要需要它,它就會過去。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間質幹細胞就是我們的「生命之水」!期待在MSC 的免疫調節的功能幫助下,未來對於器官移植、自體免疫,甚至癌症治療都將會有長足的進步,為我們人類的健康,尤其一些過去束手無策的疾病帶來新的希望,更期待在周邊血、脂肪以及皮膚幹細胞,能提供更多元、更方便的間質幹細胞來源。

聲明

本文原投稿於《台灣醫界 Taiwan Medical Journal》- 54卷12期,近年醫學不斷進步,筆者臨床經驗亦愈趨豐富,增加一些觀點與民眾分享。

值得閱讀的相關文章

References


  1. Friedenstein AJ, Gorskaja JF, Kulagina NN: Fibroblast precursors in normal and irradiated mouse hematopoietic organs. Exp Hematol 1976; 4: 267-274. ↩︎

  2. Caplan AI: Mesenchymal stem cells. J Orthop Res 1991; 9:641-650. ↩︎

  3. Chamberlain G, Fox J, Ashton B, et al.:Concise revie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heir phenotype, differentiation capacity, immunological features, and potential for homing. Stem Cells 2007; 25:2739-2749. ↩︎

  4. Bianco P, Robey PG, Simmons PJ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evisiting history, concept, and assays. Cell Stem Cell 2008; 2:313-319. ↩︎

  5. Le Blanc K, Ringdan O :Immunobiology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future use i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05; 11: 321-334. ↩︎

  6. Gao J, Dennis JE, Muzic RF, et al.: The dynamic in vivo distribu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fter infusion. Cells Tissues Organs 2001; 169:12-20. ↩︎

  7. Abdallah BM, Haack-Sørensen M, Burns JS, et al.: Maintenance of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of human bone mar 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mmor talized by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gene despite of extensive proliferation. BBRC 2005;326:527–538 ↩︎

  8. Liu ZJ, Zhuge Y, Omaida C. et al.: Traf ficking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J Cell Biochemist 2009;106:984-991. ↩︎

  9. Franço is S, Bensidhoum M, Mouiseddine M.et al.: Local irradiation not only induces homing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t exposed sites but promotes their widespread engraftment to multiple organs: a study of their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after irradiation damage. Stem Cells 2006;24:1020-1029. ↩︎

  10. Antonio U : Mesenchymal stem cell in health and disease. Nat Rev Immunol 2008; 8:726-737. ↩︎

  11. Lewis AJ : Working for a cure for type 1 diabetes. Regen Med 2009; 4: 177-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