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Image

醫學觀點:長期臥床病人-營養的評估與治療

對於不論是中風或老人失智症的患者來說,長期臥床是必然的現象,問題是為什麼我們給了那麼多營養,病人也沒有消耗什麼體力,病人的身體卻還是一天一天的瘦弱下去,中間的問題到底在那裏?

我們先看正常人的消化系統:它有牙齒咀嚼、加上唾液的分解消化,然後吞嚥的過程中,食道會告訴胃有食物下來了,叫胃把胃噴門打開,然後胃酸分泌、胃蠕動,把食物磨碎再加上一些特殊的黏液上去,以便讓12指腸的膽汁及胰臟消化液進行消化吸收。

膽汁是肝臟分泌,肝臟要接受到一些特殊的訊息,尤其是脂肪分泌的一些特殊的細胞激素(Cytokine)告訴肝,肝才會製造膽汁,並分泌出來,到了12指腸必須打開12指腸的壺口,膽汁才能進入,胰臟也是一樣,只是胰臟分泌的消化酵素主要是消化澱粉、糖類及蛋白質為主,也是必須有訊息到胰臟,使它分泌再到12指腸壺口處,進入12指腸,幫助消化,然後小腸利用它密集的絨毛,利用滲透壓、濃度差等原理,把消化後的小分子,如葡萄糖、胺基酸、脂肪酸帶到小腸的血液中,聚集起來先到肝臟,整理後再分配到各個組織器官上。至於大腸主要是在調節水分及電解質的平衡大腸內有許多細菌,基本上是屬於好的細菌,幫助我們消化分解剩下的代謝物及不好吸收的物質,最後才變成糞便排出來。

這整個過程,從口、齒、唾液、食道、胃、12指腸、肝、胰、小腸到大腸,每個器官都有它們的角色及功能,如果其中有任何一個或多個器官有問題,這個工作就會有缺憾,消化、吸收一定會變差,我們對長期臥床中風病人的營養評估,也必須面面俱到,從口到肛門都要仔細評估、注意,

上面剛才有提到食物在咀嚼的過程中會有訊息經大腦到胃,胃在消化過程中也有訊息經大腦到肝、胰及十二指腸,這些訊息會促使我們啟動整個消化系統也才能讓我們的食物慢慢的消化吸收被利用。

中風的病人,老人失智的病人,大腦的功能受損嚴重,對於消化道訊息的接受(大多經由迷走神經上來)恐怕微乎其微,這樣的結果,我們給的食物最終能被消化分解吸收的一定有限,雖然現在對長期臥床病患的腸照顧有許多營養素,甚至元素營養素 (elementary diet) ,號稱不必經過腸胃消化,可以直接在小腸吸收,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

但是:

  • 消化吸收真的這麼單純嗎?
  • 食物到底吸收進去了多少?
  • 進到腸子後匯集到門靜脈進入肝臟後,肝臟如何利用這些營養素?不夠的怎麼補?多的怎麼排?怎麼分配?

我們都知道長期臥床的病人,很快肌肉就會萎縮,但我們骨折開刀,也會臥床一段時間,雖然肌肉也會萎縮但不致於太嚴重,中間最大的差異還是在大腦,大腦正常時,它會指揮肝臟把營養分配到肌肉,肌肉也因運動而產生一些代謝物,這些代謝物也是使肝臟分配營養到肌肉的訊息之一。

訊息的傳遞除了靠迷走神經之外,有很大的一部份,是靠一些荷爾蒙的作用,它們有些是多胜肽(polypeptide),有些是屬於醣蛋白(glycoprotein),它們相對應的細胞膜上都有特殊的接受體接受訊息的傳遞後,活化細胞內的特殊分子,再到細胞核內啓動特殊的基因表現特性,讓細胞把外界的營養及微量元素做利用一些電解質做最適當的吸收、調節及利用。

這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精密比現今任何一台電腦,甚至 iPhone 還要超過幾百倍到幾千倍,目前已經知道大腦中風後,有多少訊息會消失,尤其是一些與運動神經相關的訊息,至於食慾、飽足以及消化的訊息受了多少影響,目前也在大力的進行研究中,就是希望當我們面對親人倒下的時候,希望醫生能幫我們做一點事,不要束手無策或說我們己經盡力了,醫生真的盡了全力嗎?

經由一些藥物再度活化這些訊息,使我們的親人可以也很有尊嚴的躺在那裏,甚至有一天會清醒,甚至下床,這是我們做為醫生以及所有從事安養照顧同仁的最終的企望。

值得閱讀的相關文章